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亚新T+0配资,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宋 耀州窑青釉渣斗
发展历程: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展开剩余89%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宋 耀州窑弦纹三足炉
耀州窑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宋太祖太祖真宗时期(1022年以前),器底较宽带有五代时期特点,往往有粘砂,纹饰较简单,刚刚开始烧煤窑,技术不成熟,产品和宋中期以后的精品相比,釉色普遍发暗。
中期为宋仁宗至神宗时期(1023~1085),是耀州窑的巅峰时期。胎体淘洗和陈腐到位,极其致密。器物底足增高,采用垫饼垫烧。圈足内涂抹一层芝麻酱釉,不匀。刻花工艺娴熟,刀刀见泥,带有陕西人粗犷的特点。纹饰先用立刀刻出轮廓,再用偏刀斜刻出立体的纹饰来。刀功犀利,一丝不苟,线条生动流畅,没有十年以上功力者极难仿制。具有浅浮雕立体的特点,和彩绘的那种平面感不能等同而语。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有牡丹唐草纹,动物有水波游鱼、游鸭、鸳鸯、青龙、丹凤、飞蛾、双蝶纹,人物有童子玩莲、仕女纹等。
晚期为宋哲宗宋徽宗钦宗时期(1086~1127),盛行斗笠状小碗和印花器,纹饰构图走向繁缛。艺术价值下降,但生产量和销售量增加。题材更为多样,新出现梅、竹、卷叶与群蛾、翔鹤、奔鹿、博古图、婴戏图、人物故事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宋 耀州窑刻缠枝牡丹纹盖盌亚新T+0配资
主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点:纹饰刻的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宋 耀州窑金钱纹刻花小梅瓶
1、刻画技法北宋早、中期耀州窑以刻花为主,技法有自己的特点,以刀刻出图案的轮廓线花脉、叶茎,再用篦状工具加以刻划。北宋晚期由于刻花、印花并用,仍以刻花为主,印花装饰也与定窑不同,盘、碗、碟、洗里部印有各种缠枝、折枝花卉及禽鱼等花纹。线条有一定的倾斜度,所刻图案布局工整,讲求对称,较为繁密,这些都是鉴定该窑瓷器的要领之一。
2、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中国古代的陶瓷器就有“南青北白”的称号,但很例外的是,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釉色皆以青釉为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特色,在宋代曾经为皇宫烧制贡品。它有一个典型的上釉特征,就是所上的釉没有覆盖器物的底部,许多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品底部都是没有上釉的,器物的底部总是能清晰的看到胎质本色。
3、气泡由于,耀州窑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所以耀州窑瓷器会产生气泡 ,这是古代耀州窑鉴定的方法之一,现在高仿的耀州窑瓷器一般都是电烧,温度一下升到1300度,所以很难产生气泡。
微观耀州窑气泡
4、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宋代耀州青瓷则用还原焰烧制、中温1000摄氏度——1100摄氏度之间,进行强还原焰烧成,限制烟火排放,达到重还原气氛,时间在60——100分钟,升温缓慢,待釉色达标后再转入弱还原状态,直至1260——1300摄氏度成瓷[6]。只有这种独特的烧制技术才能造就耀州窑的辉煌,其烧制温度把握的准确性相当高。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碗
5:器胎特征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在宋代,耀州窑场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工匠,他们所做的瓷胚,“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烧制成的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宋 耀州窑青釉刻划牡丹纹鼓式盖盒
6、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宋代耀州青瓷则用还原焰烧制、中温1000摄氏度——1100摄氏度之间,进行强还原焰烧成,限制烟火排放,达到重还原气氛,时间在60——100分钟,升温缓慢,待釉色达标后再转入弱还原状态,直至1260——1300摄氏度成瓷[6]。只有这种独特的烧制技术才能造就耀州窑的辉煌,其烧制温度把握的准确性相当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粗州窑黄堡窑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烟州窑的复制品销增大.除陈炉陶瓷厂继续生产粗瓷复仿制品外,还有矿务局辖王家河厂、铜川市文物旅游局辖铜川粗州窑复制厂,以及三原县古粗瓷复制厂、庄里陶瓷厂的复仿制实验窑等多个厂家进行仿品生产。至-90年代以后,铜川陈炉等地大量民营瓷坊投入烧造,采用手工拉坯成型,自行调配釉料,产品亦多样,仿宋代青瓷最多,亦有黑釉、普釉、黑釉告斑、月白釉、茶叶末釉、白釉黑彩等品种。制作时往往与真品标本进行对比,高仿精品多注意底足处理,有意模仿出当时的手工制作痕迹。在河南等地也有仿造招州窑或临汝窑的青瓷产品,但在造型把握、配釉和刻印花制作工艺上不及铜川的仿制水平。在文化部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栩州窑陈护烧瓷技艺成为北方三种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铜川当地也加强了振兴当地陶瓷行业的举措。陈炉、黄堡约30家民营瓷坊生产活跃,很多复仿制带有研究性,产品也日趋多样。
在真品和仿品的鉴识上亚新T+0配资,西安藏友因为距离窑址近.方便前往观康博物馆、窑址和仿制瓷坊.容易获取西安城市墓建中出土的真品残瓷标本,加之粗州窑考古著作丰厚,方便查找比较,因此西安民间藏界对胭州窑的鉴识水平确高干其他省份。近年来,很多外省藏友反映粗州窑产品不易鉴定。对于偏好收藏棍州窑系的藏友而言,应经常外出观率、学习和加强与各省藏家的动态交流,手边还要保存一些真品残片勤加比较,这样才能避免按图索骥,对真仿品鉴别获得切实心得。鉴蔽者应当抓住器物底足的时代演变特征,力争做到烂熟在脚。因为从一件古瓷的底足,即可观察出其胎质的组成.由底足的形态和支垫痕迹可判定出时代特色和装烧工艺.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后仿作伪者不易掌握和仿造的。
发布于:广东省天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